SalmonVision Blog

Glacier Bay邮轮日记 - 冰川、三文鱼与原住民文化

Cover Image for Glacier Bay邮轮日记 - 冰川、三文鱼与原住民文化
Jiaxing(Marsh) Li
Glacier Bay邮轮日记 - 冰川、三文鱼与原住民文化

Glacier Bay邮轮日记 - 冰川、三文鱼与原住民文化

这是一段关于阿拉斯加邮轮旅行的行程记录。从起航的期待、海上的缓慢节奏、停靠城镇的历史痕迹、冰川的逐渐消融,到原住民文化的启发,三文鱼生态的理解,共同编织了这次旅程。


Day1 启程:向冰川出发

九月末,我们登上公主号邮轮,踏上今年最后一趟前往阿拉斯加 Glacier Bay 的航线。想在还能相见的时候看看冰川,也想把三文鱼洄游与这片土地在脑海中连在一起,看看与温哥华有什么不同。


Day2 Sea Day:演出和安静

第二天一整天在海上。第一次看百老汇风格的演出。灯光与节奏都很讲究,节奏很紧密。听不懂内容,不过管弦乐队水平很高。

早晨和傍晚甲板的风很清爽,海天一线。断网让生活节奏慢了下来。


Day3 Juneau:首都

第三天,抵达阿拉斯加首都朱诺。贴着山体的城市,城市与山水互为背景。

港口边走走,依旧是慢节奏的一天。Mendenhall Glacier在这个城市附近,天气好的话应该去的。


Day4 Skagway:淘金小镇与峡谷小火车

第二站是 Skagway,淘金时代留下来的街区把复古感保留得很好。

观光小火车沿峡谷攀升,工程与自然同框。

“卖家秀”

“买家秀”

美加边境线,育空和Skagway

历史性的公路广告地标


Day5 Glacier Bay:消融的冰川

驶入 Glacier Bay National Park。冰川没有想象中的华丽壮观,只有随着时间逐渐消融与流逝的痕迹。

海面上的冰渣,好像在细密的叙事。


Day6 Ketchikan:原住民的叙事

在 Ketchikan 的这天,我们跟随一位来自内陆部落 Tsimshian 的向导,沿着海岸与林间小径,从码头出发,走到 Beaver Falls 的温带雨林,再至 Herring Cove 寻找熊与三文鱼的痕迹。她边走边讲:部落与海、与河、与山林如何彼此依存。不过那天熊没露面,但一路的讲述,让这片土地的关系图谱逐渐清晰。

随后去了 Totem Heritage Center,故事从“自然”切换到了“人”。她谈到寿命差异、寄宿学校的历史与修复创伤的努力,也谈文化如何在器物里延续与更新。

她说内陆一些部落的人均寿命只有四十余岁,她的父母分别在四十出头离开;沿海部落因海产丰富,平均寿命更长。她是部落里第一代离开保留地的人,想把外面的见闻带回去,告诉亲人:这里的人能活到八九十岁。

她也说起自己在寄宿学校的经历。有人因思念家人与绝望躺在铁轨上再也没有回家。她常去温哥华 Hastings 的 friendship house,提醒我们:当看见一位原住民显得格格不入,或许其背后是仍在发作的历史创伤。

博物馆安放的不只是物件,还有生活方式。记忆被雕刻进木头,也被一代代说给后来者听

为了在地上“写下名字”,house posts(房屋立柱)立在岸边或门前。航行的人抬头便知这是哪个家族的领地与故事。如果是敌人就继续前行,如果是朋友便可以停靠。图腾因此成了记忆与通行的标记,纹样相同的家族彼此照应。

这是一根 mortuary pole(葬礼柱),属于渡鸦氏族。五十英尺高的柱身背面开口,火化后的遗骸置于其中,顶端以族徽守护。死亡并非终点,而是重新嵌入家族历史的方式。

文化也在吸收与再造中生长。第一批到达阿拉斯加的是远航至此的西班牙人,Haida 观察到他们的盔甲与护腕,便以本地材料加以转译。外来元素被拆解、再编织,成了新故事的部件。

纽扣毯是另一种“会呼吸的器物”。她说:“我在为八岁的孙女做一条。等她披上毯子,村里的 Tsimshian 会聚在一起,击鼓唱神圣的歌。她穿着跳舞时,毯子就活了。愿这条毯子陪她直到成为长者,那时我也许已不在,但她可以对孩子们说:这是曾祖母在我还是小女孩时做的。”

海与舟连起远方。沿海的 Haida 与 Tlingit 用整木掏制独木舟,能载数十人,自北而南可至温哥华、再到秘鲁,甚至横越至夏威夷进行贸易。船上既有货物也有战士,海路就是历史的长轴。

面具记录族谱与地貌。比如中间这件来自虎鲸氏族,背鳍是线索。出远门时可拆卸收纳,便携而不失仪式。

时间线来到二十世纪中期。1945 年阿拉斯加通过第一部反歧视法案,诸多分隔的墙开始松动,但创伤并不会自动消失,修复需要漫长而谨慎的共同努力。

器物背后,是具体的手与树。左图是跳舞时穿的木质围裙,选雪松,剥皮、浸水、细撕、编织。右图是 Potlatch 帽。Potlatch(常译“夸富宴”或“散财宴”)是特林吉特人的传统,主办家族以赠礼巩固关系与地位,赠予让关系更加紧密。帽子用雪松编织,嵌绿松石者表示曾举办过两次 Potlatch。

这条山羊毛披肩据说织了整整五年。每个纹样都有来处,代表一个故事与一段记忆。她感叹欧洲仍有不少这类私藏,很多作品一去不返。

右图是左侧图腾中曾失落后又归来的 “Baby Beaver Face”。

“海鹰”与“海狸”分别代表两大氏族(Eagle Clan 与 Beaver Clan),同柱相邻象征亲属或婚姻的联结。“Baby Beaver Face”寓意下一代与血脉延续。

这些是制作图腾的工具

这些是原住民日常生活中的器具,被握持抛光后的光泽,是使用过的证据。

木制大瓢/长柄勺,用来舀液体或颗粒

投矛器+鱼叉(atlatl/harpoon)。借杠杆把短矛掷得更远更有力,猎鱼或海兽。

圆框鼓(或仪式盛盘)与鼓槌;旁边为盘绕编篮。用于歌舞/祭仪的击奏与物品收纳。


Salmon in the Trees:海把营养托上了岸

接着去看了 Ketchikan 的鱼梯,了解三文鱼的生态系统,Salmon in the Trees这种现象展示出了将海洋的“资本”注入陆地系统的整个循环流程:

太平洋三文鱼的洄游,是一场壮丽的往返。它们在淡水砾石中孵化为 alevins,成长为 fry,经历银化(smolting)后入海,在海中 1–7 年摄食成长,最终凭借气味与化学信号回到出生地,完成生命的传递。它们把海洋营养(MDN)逆流带回淡水与森林——一次大规模洄游可为流域带来可观的氮与磷。通加斯雨林因而旺盛,也更值得被温柔对待。熊把鱼拖进林中,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避开河边其他熊的竞争和骚扰。这既是策略也是馈赠,于是“Salmon in the Trees”成了可以被看见的生态联结。

鱼梯下游和鱼梯上游,不过依旧有不打算借助”外力“的鱼。


最后向导把我们放到了Stedman Street Bridge下车,所在的位置是白人镇 (左图在白人镇,右图在印第安镇),过了这座铁桥以后,就是 Stedman–Thomas 街区,历史上被称为 “Indian Town”,早期多为特林吉特(Tlingit)原住民和亚裔劳工聚居区。白人镇大量场所张贴“No Dogs or Natives Allowed”,寄宿学校与公共设施长期实施隔离。随着1945年阿拉斯加反歧视法通过,这种人为分区逐渐消解,但“Indian Town”名称保留作历史纪念。


Day7 Sea Day:文化宣传与学习

最后一天,Rachel Moreno (来自阿拉斯加Sitka,Tlingit成员,她是首位当选为自己部族副主席的女性) 来船上进行文化宣传。讲解他们的服饰,文化和语言。每年她会在邮轮中做这样的文化解说数十次,让游客了解阿拉斯加原住民的传统、历史与当代挑战,令人尊敬。


尾声

每个人的感受都是非常片面的,不同的城镇、不同的天气、不同人的讲述,可能都会让这趟路途的感受不同。对于我来说: 冰川的时间、三文鱼的迁徙、人们保护与传承文化的努力,这些共同构成了我这趟旅行珍贵的记忆。